已弃用转凹三

关于刘备的另一种叙事(起章,一章)

起、多年夙愿


我想写一个刘备大大相关的分析和个人感受文很多年了。

很多年的意思是……我07年开始在网上发三国同人文,开始写那就更早,可以追溯到05、06年,大概比圈内一些小姑娘的年龄都要长。现在追溯起来也可以像诸葛亮那样感慨一下,尔来十而有三年也(……

这些年来我尝试过很多次写一个关于刘备的系统的小论文,最后结果都是临输入框涕零,不知所言,于是都删了(((

好吧,没有涕零,反而挺哭笑不得的。

让我今天终于决定写点什么的,有三个点。

第一当然是快到昭烈帝的忌日了,应该写东西。我之前正月十八就是写不出同人只好写小论文,索性可以如法炮制。

第二,我之前写了一个非常不成系统的关于老三和新三的刘备演员的个人感想。好像居然很多人共鸣,回复已经聊起了楼。在评论里我发现很多人都对老三的刘备颇有微词,就算有喜欢的也没有直接跟我说“被他圈粉”的,倒是新三备颇为圈粉,好多人都是因此被启蒙了对刘备的爱。也有很多人读过演义原作的觉得演义本身刘备也没啥可喜欢的。要说我个人的话,的确是这个感觉——我从小看三国原作和老三电视剧,一直都没get过刘备,一直都是个亮粉(。 后来还是多亏了易中天这个著名备黑的提点才get到他的好,我还以为我这么奇葩的入坑姿势应该是独一份,没想还有一个姑娘留言说她也要感谢易中天喜欢了刘备。

(易中天:我这么努力地卖曹操安利结果你们就买了个这简直买椟还珠(。

纯讨论历史的圈子刘备粉丝其实还不少,比如知乎和一些历史论坛里面的刘备粉颇能打,虽然比不上曹操和诸葛亮两大男主一骑绝尘。到了其他领域凡是对历史的了解无要求而演义占据主流印象的地方,比如同人圈和大众印象,刘备基本上就是排不上档次的。我觉得现在还好一些了,十多年前刘备粉在腐圈几乎没有地位,别说其他国家粉,就算在季汉粉内部都属于末流——甚至连很多玄亮粉都半拉眼睛看不上刘备。

我见过一个特别恶俗的说法,一个人二十岁会喜欢诸葛亮四十岁更容易喜欢曹操六十岁会喜欢刘备,这个说法虽然非常ageism而且极为蛋疼,但是有个点我觉得可以衍生一下:很少有人第一次看三国——我说的是传统意义的三国演义不是各种魔改剧本——就喜欢刘备的,甚至很容易一开始就黑他。很多人都是先喜欢别人然后慢慢感受到了他的萌点。(看新三的可能有一开始就喜欢他的,不过好像也不多,反正我一个都没见过(。

刘备给人的最初印象不圈粉甚至惹人讨厌,这是为什么?

第三,我之前到处乱看视频,看到一些初次看三国的人对新三刘备伐吴那段的印象评论。其中有几个回复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的大概意思是,刘备不如曹操,让情绪和仇恨蒙蔽了双眼;曹操是个通透的人看透了乱世和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所以他打仗时候的状态很游刃有余也很轻松愉快;但是反观刘备每天都很阴郁很正派一定要让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当时的道德,一点意思都没有,最后还要被这个所谓的道义反噬。

他们虽然讲的是新三国电视剧,曹操确实有些过于搞笑而刘备还是非常受到正统的印象影响,但是这话有些点其实非常有趣——刘备做事要符合道德最后却被反噬;曹操轻松愉快而刘备沉重压抑。这好像也是易中天的意思。

但这却不是我的印象——我却能够明白这样的印象的前因后果。

综合以上,我终于决定写点什么,尽我最大的努力综合考据和一切他人观点,把我对历史上刘备的理解和看法还有感想萌点,都一并写出来,聊以为祭日之飨。


会很长,废话很多,写一段发一段,争取不坑(你们都没听说过连载小论文吧)。前面发过的东西很可能后面会改,所以最后都完结才算定稿。

史料是有的,不靠谱的解读也是有的,甚至有各种CP脑洞和吐槽,可能会很雷。慎入。

我再强调一遍这是三国志向,如果说我就喜欢演义对历史没兴趣,那你走错片场了。

讨论史实和捉虫的双手欢迎,纯讨论见解和解读也可以不过请慎重,纯来掐CP掐人物对个人喜好挑刺的,就请移驾别处吧。

我尽量做到不在这里黑别的人物,但是涉及到历史讨论就没办法不涉及别的国家和人物。我尽量上史实摆事实讲道理,但是如果对其他粉有冒犯还是多多抱歉了。




一、不得不说的三国演义——辨析有关刘备的现存叙事结构


当然,说到三国演义和历史的矛盾,就肯定还要说到不得不说的易中天。

首先我强调一下,我不是演义黑也不是易中天黑,我觉得他们各有很多的可取之处。

但是在刘备的问题上,易中天和演义是非常微妙的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刘备的形象彻底扭曲的叙事结构。而且大部分人都是从演义开始了解三国的,而且看演义都是年纪小的时候,难免会有非常难以磨灭的对人物的印象,所以我才觉得演义不得不说,而且要一开始就说。

叙事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三国演义“打假”的很大问题是,不从根本上改变演义创造的叙事结构,而是在那个结构框架内纠正史实错误。很多三国粉批评演义“尊刘贬曹”,但是他们做的事情是“尊曹贬刘”。你说刘备是仁义之君,我就说刘备是伪君子。反正敌人坚持的我们都要反对就是了。

但是不管尊谁贬谁,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片面而且不能自圆其说的。很多人有一个误区:我反对一个坏人,我就一定是好人。这是不对的,你可能而且更有可能是另一个坏人。

不是说演义有问题,你反对演义的问题,你就没问题了,你可能和它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就像古代皇帝官僚压迫农民,然后农民起义了当皇帝官僚继续压迫别的农民和原本的皇帝官僚一样:不管谁压迫谁,本质上完全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打假”和挑战演义,那么要拆解掉的,是整个叙事结构,而不是简单的“这件事历史上不存在”。


关于叙事结构,我给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来理解一下:

说当年秦桧陷害岳飞的时候给他罗织罪名,其中有一段,是说他曾经说过一些大逆不道的话。

第一条,岳飞在某年某月某日讲:这国家没救了,皇帝不修德。

第二条,有一天岳飞撤兵心情苦闷喝酒的时候问张宪:这天下的事应该怎么办?张宪回答: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第三条,岳飞说:我同太祖一样,皆三十二岁官任节度使。

我先不说这件事史实靠谱程度如何,就先假设秦桧确实这样给岳飞罗织过罪名,岳飞也确实说过这些话。我们都明白,岳飞讲这些话的前后文,语境,当时的环境,诸如此类,都应该考虑其中,才能明白他这些话的确定意思。但是这里把它们单独抽出来,断章取义,自然可以扭曲其原意。而且更重要的还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叙事逻辑——秦桧在岳飞说过的许多话里面抽出三句,拼接成一个“叙事”。这三句话环环相扣,前后印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既然皇帝不行,国家没救,我岳飞又手握重兵对天下之事怎么办那就怎么办,那我想怎么办呢?当然就是我和太祖一样了。至于太祖干了啥,你们心里有数。

你说这不是谋反,什么是谋反?这就是建构叙事的力量。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史实本身只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如何拼接和理解孤立历史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及用如何的方式解读史实,从而构建一个何等叙事结构和叙事逻辑,才是重中之重。说白了,就是你怎样来讲这个“故事”。

如果我预先对一个人有一个定位或者标签,那我来讲故事的时候,就会根据我的定位来拼接整理史料。甚至不需要断章取义——像三国志,史料的呈现姿态本来就是断章式的,碎片化,缺乏一个特别清晰的逻辑和叙事结构。如果创作者再能有一点个人的架空创作发挥,那么这个建构就是铁板一块密不透风了。

三国演义就有自己的叙事结构,叙事的手法有很多种,比如顺序排列,虚构和真实的拼接,因果的明示暗示,对不同事件的强调和省略,诸如此类,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在刘备这人物上,它更是充分发挥了自主性,完整地构建了一个叙事逻辑,在这个框架里,无论你是反对还是赞同,微调还是大修,如果不去深入分析这个叙事结构而只是纠结于史料真假和道德判断,最后还是会充满迷惑和不确定,再次落入原本的叙事窠臼。

而且既有的叙事结构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就是你不能强调它,也不能不强调它。你不强调它的话,无法挑战人们既有的刻板印象。我之前在别的小论文里面说过两个心理效应:启动效应(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和证实偏见(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在这样的心理效应作用下,如果不强调某个叙事和既有的错误叙事的冲突之处,那么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新的信息代入原来的叙事框架。但如果过分强调既有叙事,就会无意中循着其原有框架和逻辑构建新的叙事,成为对方的一体两面。

另外,挑战叙事结构另一个难题是,你如果想要打垮一个原有的叙事结构,必须提供一个新的。证实偏见一个底层心理基础是,人们比较容易重复和完善一个既有的模式,而不善于重新规划思路建立新的信息框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反对三国演义叙事结构的人讲三国,不去说一个新的人物形象,而只是强调哪里哪里是错的,那么最后其实毫无意义。人们只会从理性上理解到了“哦有这么回事”,但是其实基础认知和感受,仍旧是原来的。

所以也就有了三国的一个特别吊诡的现象:各种三国衍生内容包括评论分析的季汉线和其他两国线仿佛平行宇宙一般在进行。他们完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叙事逻辑在讲故事。我在零章说的有人认为曹操洒脱而刘备沉重的问题,不只是人物塑造,也是叙事结构差别。如果大家仔细去看看新三国,就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刘备集团和曹操、孙权集团的人台词风格都不大一样。他们想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易中天在讲三国的时候,遇到曹操孙权都是尽量贴近历史,就算有史实错误也不是演义向得错误;但是刘备方面他非常不注意历史细节,甚至还会用“皇叔”这种明显不对的称呼来称呼刘备。而且他应该不是调侃,而是一种下意识行为,或者单纯的不在乎。他甚至在讲刘备的时候用过一两个演义梗,也说过“二弟”“三弟”这样的纯演义内容。对于一个普通的三国话题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对一个号称“还原历史”的节目,哪怕是这样的细枝末节,都会大大削弱其还原历史的力量。

但这不只是易中天一个人的问题。我零星看过的讲三国的节目,几乎无一不是如此——讲到曹魏东吴历史梗满地走,讲到刘备马上又成了演义宇宙观,仿佛这是个什么可以随时切换模式的游戏,他们不会玩刘备的历史线,只能赶快切回演义不然会彻底死机。


这道理当然也很简单,刘备集团作为演义的主角团,自然笔墨最多。东吴在演义里基本上是个打酱油的,很多剧情尤其是不涉及到季汉的,基本上就是原封不动抄一段历史,连字儿都不给改一改那种。魏国也是因为和季汉互动多所以笔墨稍微多点,其实本质上也没有被什么叙事框架所束缚。

但是反观刘备就不一样了。谁小时候还没听说过桃园三结义,还没听说过刘备是大汉皇叔?哪怕结拜和“皇叔”这种称呼当时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印象太深太久,已经彻底成了烙印,仿佛写文即使写非演义向让关羽张飞叫刘备“主公”都像是什么历史错误一样(当然我觉得最早他们三个都是互相称呼表字的,主公这个称呼有可能是诸葛亮发明的)。“刘皇叔”更是随口说出来几乎不用过脑子——这里我吐槽一下哈,到底是谁给皇叔这么不靠谱的头衔前面还要加上个姓氏仿佛它是个什么官衔一样?皇帝姓刘他叔父当然要姓刘,这还需要强调一下?这是我见过的最脱裤子放屁费二遍事的称呼。你能想象这个称呼已经存在的时代,比如宋朝明朝,某人是皇叔然后人家叫他“赵皇叔”、“朱皇叔”吗?是不是念出来都觉得有病?

演义如此深入人心,如果不是有意自我纠正是根本不可能改掉的。而且这些细节,都构成了演义的叙事逻辑的一部分。具体我后面再说。当然对于普罗大众,纠正不纠正并无所谓,历史到底如何也其实不那么重要,但是作为历史爱好者和历史同人圈,尤其是对人物的原本形象感兴趣的人,自然要对这些细节孜孜以求。这也是我写这篇东西的初衷。


我并非对演义全盘否定,但是对刘备的形象,我一直以来都对罗大手非常不满。我的理论一直都是,三国演义里面黑的最严重的人物是刘备。这个黑不是说罗大手厌恶他把他写成一个坏人或者傻逼,而是他的塑造客观上起到了扭曲人物形象的作用,从此让一个非常糟糕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当然,三国演义作为照搬了很多史料的历史小说肯定是历史原来的刘备的底子还在的,不可能说他整个虚构了一个全新的刘备的经历,所以很多人看多了三国自然也就能够感悟到一些历史向的刘备的优点和萌点,然而我还是觉得,即使如此,他被文学塑造所过滤掉的魅力太多了。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可惜可叹的事情。

我认为不管看什么东西,带着思辨(critical thinking)去看是必要的。如果真的对三国历史非常有兴趣,起码的一点就是应该拆解掉演义,甚至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之类的历史文本本身的叙事结构。这个拆解不是破坏,而是类似于你看到一个机械,把它拆开,看到里面的结构,再装回去。用是还要用的,但是拆过一次你就明白了它的构造,优点缺点,如果出问题了怎么修理,以后新的机械如何改进,诸如此类。“解构”往往被人误解成“破坏”,但其实解构是认真拆开好好摆在那里以供研究改进和突破,破坏就是拿个锤子砸碎了事。

说到破坏,我就想起易中天的“三国演义是混蛋,三观不正,不建议大家读”。这个说法真的让我哭笑不得,这已经不是破坏了,简直就是直接从窗子丢出去,连砸碎的力气都不要费。其实他也写过一些文章分析为何三国演义三观不正哪里不正。但还是这个问题,他直接扯了一杆大旗和演义价值观分庭抗礼,但是第一没有拆解,第二没有重构叙事;而且他要强调的“三观正”的东西,又是纯粹现代视角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三国里面能够提供的。所以他的批判引起很大的反作用,而且其实效果并不好,比如当年因为他的品三国造出的那一群“宇宙战神郭奉孝”党,和曾经的“天下无敌诸葛亮”本质没有一分钱的区别,我想这个并不是他希望达到的目的,但是其实客观上,他做了和演义一样的事情。

再说,就算一个东西三观不正是混蛋,你也得看完了才能批评它哪里不对吧,也得让大家了解到这个东西的模样然后才能批判吧,直接让大家不要看,和他所反对的某些东西又有什么区别?


说到现代视角,我想起历史圈有一个万年车轱辘话题:看待历史是要用现代视角还是历史视角?

要让爱说大实话的我说,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你无论采取哪种视角,最后都是现代视角。没有人可以做到真的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完全用古代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同时完全的现代视角也不存在,因为毕竟看的是古人的事情,有些现代的东西根本不适用。比如易中天反对演义的封建价值观强调建立法治社会,这行为非常迷惑。法治社会当然是好的,问题是它和三国有一分钱关系?

这问题的更好提法是: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如何平衡现代视角和历史视角?

我的想法很简单:看事的时候要使用现代视角,看人尽量站在他们的时代的替他们考虑。也就是说,以现代视角看大局和事件,同时不苛责古人。

还有两个重要的分析历史原则,第一不能上帝视角,第二不能以结果逆推开始。

以上这些我会在后文都反复提到。


再回到演义的问题上。易中天反对演义有一篇文章:《三国演义》的“性之病”。这里面他说:

《三国演义》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

抛开易中天的过激言论,其实他这篇分析,还是有些地方挺靠谱的,不过我想三国粉听这些话耳朵都听出茧子了,我就不多说了。

我要说的是刘备。他在演义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他被塑造成一个典型的仁义圣明君主。

但是刘备核心身份,根本就不是个君主。先不说他圣明仁义与否,他就不是个典型君主。他虽然最后当了皇帝,但是他做的所有事情都非常不像个皇帝,其实也不像个将军或者侠客,好像每一种都有一点,但是又都不是。这个人没法用这样的标签概括。

这样一个人要给他贴个明君标签,真的除了OOC也没别的办法了。

如果说这还不是更糟糕的,那么演义塑造人物的标签化就彻底把刘备的形象推向OOC一去不复返了。当然,我说了不能苛责古人,所以我也不能苛责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章回体小说,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在那个时代这种标签化的人物塑造已经是登峰造极前无古人了。但是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了他的人物确实比较平面化。

有很多人觉得演义式写作那种揪住一个人物的特点无限放大式写作叫做“人物形象鲜明”,我觉得罗贯中可以这么写,人家是历史小说第一人这么写是个天才,现代人还这么写,那就是菜鸡。更何况有很多人就算标签式写作都写不鲜明,只会让人觉得人物特别有病。

鲁迅所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话可以说非常一语中的了,也道出了标签式写作的终极缺陷。

(关于人物塑造我也发表过一些自己的观点,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很多历史遗留的东西,看看就得了,别学,别当真。这话适用于演义的任务塑造方式和历史观价值观。

当然我说的是人物塑造,演义里面有些东西写的笔法老道凝练,还是可以参考一下的。这里不赘言。对演义的态度,我赞同鲁迅的一段话: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三国演义脱胎自民间话本,是典型的民间叙事。民间叙事尤其是古代的民间叙事,很容易有一个问题就是“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皇帝拿着金饭碗讨饭”。诸葛亮自然非常有能力,一代奇才,但是民间叙事要怎么讲他治国治军搞外交搞建设?这种故事谁要看?所以只好写他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玩阴谋诡计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之类的……有点low的东西。因为民间叙事就是这样的,没办法阳春白雪,只能下里巴人。

所以我倒觉得什么伪善与权谋与其说是三观不正,不如说是民间叙事的天然缺陷。

同样道理,他们需要的“明君”形象,就更没地方说理去了。要非得说呢,刘备是有明君底子的,就罗贯中也不能坐地瞎编,还得依据事实。刘备的携民渡江,礼贤下士,这些都是明君品质。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构人物形象是说得通的。

但这不是刘备的全部,如果要以那种标签式写作,建构一个“明君”叙事,那么就要丢掉或者解构他所有其它的故事,来创造一个“明君”叙事的文本。而且更糟糕的是,明君这个点,在他身上其实是比重比较小的,而且他的一些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也和民间叙事里面理解的不尽相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敏感但是不可回避的点,就是诸葛亮形象的突出,必然代价是其他人物的形象被破坏。这也是一个民间叙事或者说比较原始的文学创作的局限,就是拉踩。要突出诸葛亮,刘备就只能智商全程下线——何况圣明君主垂拱而治,哪有什么事情都亲历亲为的?于是诸葛亮一出,马上所有的事情大包大揽,治民治国这种事演义是不用写的,没人care,于是诸葛亮全程变成了一个专门搞军事计谋的军师,几乎所有的仗都是他打的,刘备就是个吉祥物。

于是刘备这个历史形象被整个拆解掉了,变成了一个新的叙事形象。这个过程自然不能叫“黑”。但是放在现代视角里面,真的非常非常不讨喜。历史上还有人民渴望明君的加成可以让人们对他有些爱意,到了现代,有几个人会爱一个看起来没什么本事全靠手下人打天下,忠厚老实善良坚定,维护正统的人呢?我自己打完这段话都觉得天呢好无聊啊(。

要我说刘备也够惨了,人家那些主要角色都是进入文学形象人设变得愈发高大上,只有他是文学形象里面bigger直接跌停熔断。我感觉救市是没希望了,只能尽力而为。


我先总说一下我对刘备的萌点。

第一,起于草莽而终得三分天下,坚韧不拔从不放弃。这个我想很多人都是喜欢的,也是易中天当时提点了我的最初萌刘备的开始。这一点对于当时的我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说是精神偶像了。

第二,他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人,一个人的身上包含很多看起来难以相融的特点,或者说一些不常常并存的属性。他几乎经历过那个时代能够提供给一个人的所有状态,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也体会到了许多常人几辈子都无法体会的事情。这是非常迷人的。

第三,性格比较浪。这个说法是我从知乎大佬那里看到的,觉得太一语中的不得不抄袭过来。这个浪真地概括了很多我一时无法总结的特点。说的再简单直白不正经一点:脑洞过大,擅长作死。非要好好说的话,就是一种很厚重的浪漫,还有一种深沉的洒脱,一种非常大胆的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能够自我实现的进路之一。

第四,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的局限和矛盾,以及弱者的生存挣扎。这个点有点抽象而且难以理解。其实这是一个进阶扩大版的“仁义”。刘备的仁义绝非简单的爱民如子或者道义忠厚。事实上看历史他有很多道德上的污点或者缺陷。他是个有底线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是我对他的萌点之一。但是这个底线当中,他有很多取舍,有很多疑虑。他在道义和霸业之间有很多挣扎,道德和正统给他提供便利,也给他带来拖累。他的一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在一个局限中不断突破而又碰触到新的局限的东西,一个弱者的反抗和进化,以及成功和失败。这是一个非常精神性的东西,甚至已经超越了三国本身。

接下来几章,我从几个角度分析刘备的历史形象:正统地位,仁义道德的形象,人物性格,以及他的能力和作为,还有可能会有其他的方面和角度,争取详细完整表达出来并让大家也理解到我所列举的几个萌点。分析的过程中我会提到演义和一些我所知道的流行说法的错误,并加以辩驳。我也会超链接一些我觉得好的分析考据贴,包括我自己以前的一些零碎考据。我当然希望能够重建一个属于我的刘备的叙事,但是如果不能的话,至少希望这篇能给人一点启发,重新思考一下关于刘备和三国的被当做理所当然地事实和叙事逻辑,我就非常心满意足了。


评论(39)
热度(216)
  1. 共2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
此lo不再更新,已经转移到AO3。请在置顶贴内寻找链接。
< >
© 已弃用转凹三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