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弃用转凹三

关于同人里面的“人物性格”定位

仍旧是和 @修仙喵_摸鱼养老ing 讨论过的写文方面的东西,拿出来总结一下。

我以前写过一个很长的帖子讨论同人文的人物问题,不过那个太理论也太松散了还有很多个人吐槽。我决定从实践一点的角度来再说两句。

我说不要用“标签”,一定必须不要用标签,标签化一定绝对百分之百是不准的,不但不准,还不像个人样

我们一旦给人贴了标签,最大的误区就是“XX这个性格绝对不会做某某事”。

到这里你的第一颗扣子就扣错了,接下来的必然全是错的。

首先人有两面性。我举个小小的例子:我相信如果我描述一个人“在陌生的人群中沉默寡言,在朋友家人中间话很多”,很多人会认为他们自己也符合这个描述。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看一个人,尤其是历史人物,他在史料中表现的是沉默寡言,但是你怎么知道这个人在私下里的样子?你可能不知道。事实上一个在人群面前张牙舞爪的人,可能回到家里是没话可说的。

如果我写一个“沉默寡言”人设的历史人物的CP文,他回家和他CP说相声,一定OOC了吗?未必。如果这个人物有什么八卦趣闻,你甚至可能直接看到他不同的一面。

第二,人在不同的场景里可能会有不同的举动。一个胆小如鼠的人,把他逼到极致未必他就不能杀人。人有的时候所谓的“性格”并不是更多地符合“人设”,而是符合“情景”。越是极端的选择少的环境,不同性格的人越容易趋向于同一种行为模式。人物本身的性格会更容易在宽松环境里体现出来。

事实上,行为和人物性格有很多时候压根没有关系

给人贴标签最大的问题是,把人物性格和人物行为混为一谈。

再往下说,人们做了同一件事,具体做法和做事的心理活动也不一样。同样是上阵杀敌,有的人是满脑子懵逼冲上去再说回家后怕,有的是吓个半死胆战心惊上去然后发现居然也没这么可怕。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都是类似的,但是这两个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性格。

人们做同一件事的具体动机和思维逻辑也不一样,而且最可怕的是他们还会自我欺骗。同样是不想搭理某个特定的人,A可能是因为就看不上他,B可能因为太在意了不敢说,C可能因为嫉妒,D可能因为毫无兴趣。人可能在特定情况下无意或者有意的自我欺骗,比如C因为嫉妒但是又不承认,就对别人和自己都说,我就是对他没兴趣/看不上。但他的性格和A或者D是不一样的。

所以贴标签几乎全部遗漏掉了这些重要的点,甚至是复杂标签比如“对外人沉默对自己人友好”,都无法涵盖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

事实上人物性格能用一些词语概括这个想法就是错的,人格必须是一个结构体系而不是描述,是三维甚至四维立体的,而不是二维平面的

那么我就要说重点了,分析人物不要用性格标签或者刻板印象,那用什么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心理学的人格类型工具。

一个很流行的是MBTI。虽然这个在心理学学术圈中其实广受诟病,但是不利于科研未必不利于写作。想要建立一个参考系的话,可以借用(注意只是参考系,不是板上钉钉)这个体系,只要不把它当作一个什么不可撼动的真理就可以了。

       精力支配:外向 E — 内向 I
  认识世界:实感 S — 直觉 N
  判断事物:思维 T — 情感 F
  生活态度:判断 J — 知觉 P
  其中两两组合,可以组合成16种人格类型。

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想想你的人物更接近什么类型,某种类型的比重多大,会不会有变化。

心理学现在更广为被接受的是big five,五大性格特质,它们是:

  • 「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 「外向性(Extraversion)」

  • 「亲和性(Agreeableness)」

  •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

每一栏从0-100,定义你的人物大概在什么范围内。

我建议结合MBTI和big five,愿意的话 ,DND九大阵营也可以参考(我就不列举了)。

这些东西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拿这个当参考系,远比标签化要好一万倍。如果你能够找到几个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人格体系,然后交叉使用定义出来一个人物,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因为这些工具都是“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结构的,有变化的东西,而不是一个盖棺定论的刻板印象,这才更符合人的基本心理模式。

我不是说你这样不会OOC——谁care到底是不是OOC?其实这套体系是用来建立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原创人物的,但是我认为同人可以参考。只要一开始的体系建立正确了,往后就可以灵活变通,脱出标签化的窠臼。

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工具和参考系。不要把它们用成新的刻板印象

其实还往上有更高级的,我简单说一下——找一个或者几个和某个人物更接近的哲学/心理学上的思维模式/人格类型/哲学态度,专门为他打造一个多维,个人化的理解体系。最好是哲学体系和心理体系结合,比如我说姜维是康德式的道德观/自由观和人本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类型。这样有利于理解他的全部行为模式和动机。这也不是为了不OOC,是为了他像个人,一个完整的有趣的人,再说了,反正标签化是肯定OOC的,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别的呢?

我觉得还可以有更高级的——共鸣。不过这个就比较玄学了不是什么方式方法我就不说了。


标签: 同人创作
评论
热度(47)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
此lo不再更新,已经转移到AO3。请在置顶贴内寻找链接。
< >
© 已弃用转凹三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