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弃用转凹三

关于姜维大大影帝问题的补充讨论

看到 @20flightrock 的考据文章(),感觉很受启发,评论里面比较零碎,于是我单独开一贴。

这些论证我是基本同意的,也很详尽从历史角度没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最重要的是,这些分析让我对这个问题又加深了一层思考。

其实我在我的分析文里面说到的姜维“影帝”,除了调侃之外,也主要是说,这是一种可能性,或者说一种思路。其实那篇文我也是让步地说,就算是姜维在演,如何如何,但其实并不代表我个人观点——或者说我个人观点也没那么重要,大家心里自有判断。我只是说,从最糟糕的角度出发,他们关系也不是一般说的那么坏,至于比那还要好的情况,就不用我多说了。

当然那篇文主要说的是CP,就算贴近历史,也是私心产物。我不善于整理并罗列史料论证我的历史观点,我的观点也是随着读史料而变化的。历史本身并不是我的专长,我更擅长的是讨论人,讨论可能性的人,在历史大量信息遗漏之后剩下的残简断片中能够整理归纳出来的人。我之前的小论文也说过,历史人物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次元人,而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我要做的是尽我所能,把他们还原成为一个完满的人的形象。这里当然充满了自我的代入,脑补,推测和妄想,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立足角度。

现在正好有考据大大考据了这么多,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说几句了。

我们在说姜维“影帝”的时候,我认为我们在说什么?我们实际上在说什么?


其实语言这个东西是有局限和迷惑性的。当我们说“演”“委屈”“虚情假意”之类的词的时候,说话人心里有个意思,但是听话人心里的意思,未必和这个完全对得上。如果是正常的日常交流或者公事角流,所有人都站在对一个话语表达的公共理解立场上沟通,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一旦涉及到非常细枝末节的,尤其是情感表达,语言工具的限制马上凸显无疑。

我曾经在亲友群里面讨论“委屈”这个词到底代表什么,那些描写委屈的人,都在写什么;最后给我的感觉是,语言全部是标签,说出来的东西和实际感受,有一定程度的失真。大概一些社会符号和交流理论里面,也提到过语言的信息流失问题。至于标签,我的正月十八小论文上篇提到过。

而这世界上需要心理学家和作家之类的工作,就是要从语言的藩篱当中,解放出人最内涵最隐秘的东西,把它剖解,或表达出来。

我认为关于姜维和钟会的关系,在史料全部展现的情况下,最后剩下的,也就是这一点拼图游戏了。那么我就来做几个拼接的可能性:


第一层分析:

按照传统叙事,锣鼓一开就是亡国丧家之痛,一本好书都是这么苦大仇深着开始的。话说姜维,(叫板起唱)其身虽已降,扶汉心不灭;暗定复国计,屈身且从贼此处略去一万字囚禁play(???);国仇心中藏,其痛无处说;强颜做欢笑,忍辱为国祚;天意难圜转,忠魂且哀歌。

……说起来这个怎么看都不像姜维,倒像是什么武侠小说历史小说里面经历亡国之恨的爱国歌女/小姐/公主,进宫当了妃子或者进了高官府邸成了小妾以色事仇敌暗图复仇/复国……什么的……

大家也看出来了,这是个叙事模板。传统小说不大注重这些人的隐秘的,细节的,矛盾的心理和动机,它们更倾向于展现一个模板式的故事,剥削一个叙事模板的最大剩余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能够有那么高的文学成就,因为它脱离了这一套标签体系。

在这样的叙述里,姜维的“演”,是一种对自己感情的压抑,是一种痛苦的,分裂的东西。

我觉得这里我需要往深一些说,关于一种文化审美。不得不说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化是对个人有着强大压抑作用的。个人的感受对于需要强调群体和权威的环境下,是一种危险的东西,性也是如此,参考奥威尔的1984,我就不多说了。但是个人的感情是不可能被压制的,时间长了会产生一种审美,就是在压抑的个人感情中升华出一种美感——痛苦本身也是一种美,是一种人性迸发的东西。

民间叙事有一个典型模板,就是XX和YY不能两全。这是故事的两善择一的“选择”,也是一个痛苦的美的东西。

大义灭亲,忠孝之择,亲人骨肉和国家大义的选择,是我们常见的主题。

这里有一个核心要义,就是爱和大义的抉择,个人感情和社会价值的矛盾

这是我要说的一种“委屈”,传统叙事里面的“存天理灭人欲”,在强大社会价值面前,把个人的感情毁坏给人看的悲剧表达。

在这层分析当中,姜维的“演”,就是纯粹的演戏,而且不是体验派和本色派,是纯演技派,还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演技派。他根本不赞同自己表达的所有的东西,只是根据局势需要来拼演技。在这里,他把自己的亡国之痛,对敌人的仇恨深深埋在心里,把自己的感情压抑甚至毁灭,献祭给更大的复国大业,社会价值。

在这样的叙述里,才可能出现姜维最后兵败自杀,还要埋怨一下老天爷。他不能不埋怨,因为他已经把自己能够付出的,毁灭的,都贡献出来了,但还是没有一点办法改变历史。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个人被社会价值和历史吞噬的悲剧。这里的美来自于姜维“委屈”的痛苦。

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所理解的“姜维影帝”的概念。

但这甚至不是历史,只是传统叙事的一层伪装罢了。如之前无数分析,我们很清楚地就能看到,姜维很难在投降之前就定什么复国大计,他最后也没有绝望自杀。他甚至在钟会都绝望了的时候都没有绝望。他需要压抑感情吗?这一场壮烈悲剧,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牺牲?


第二层分析:

我们需要用一个正常人类的常识,而不是小说家穿凿附会的方法来看这个历史——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我是觉得小说发展这么多年,也脱离了标签化和刻板印象式写作,开始专注更复杂的东西了。戏剧冲突的基本手法还在,但也是要讲究基本法的。看历史看小说看社会现象都好,最忌讳的就是给人贴标签,然后一条道跑到黑。然而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人的心理有个出厂设置bug,就是情境归因和性格归因的双标——说白了,对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会把好事归结为个人因素,坏事归结为环境使然;对不熟悉的人就反过来。而且随着情景变化和分析者的立场不同,这个双标系统还会随时进行各种排列组合。

所以看历史人物,就会进行种种归因,有一种就是这样运作的,作为姜维粉,有些人会说:姜维这个人忠孝仁义心怀汉室(性格归因),所以要复国,然后因为种种问题(环境归因)最后失败了。

但是我觉得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人的行为和想法是个人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绝对不存在什么他复国就是性格失败就是环境这种莫名其妙的两分法。

我在姜钟分析文里面已经大概解释了,姜维的计划更可能的是随着环境变化产生的。他发现钟会可以利用,发现有机可乘,发现自己还有筹码,于是打算豪赌一把。

哦说到这里插一句,有人说姜维“赌徒”人格是对他的一种黑,这个我非常无语。我觉得哪天我可以写个小论文讨论一下啥叫“黑”,如果有人有兴趣的话。

在这样的叙事下,姜维“委屈”吗?他还是委屈的,身为大将军,被敌人追的一路狂奔连丢数城,最后守了好几个月,结果一仗没打就输了。之前自己上书告诉皇帝要注意防备,结果人家根本没鸟你这回事,该吃吃该喝喝啥都没往心里搁,就他一个人到处疯狂连输出带坦克奶爸一把抓,还防备不住后方有猪队友连一个小boss都扛不过去随时暴毙,防不住队长根本就在挂机没打算玩下去。这么惨换了谁都要委屈的。

但这个委屈,就不再是前文说的那种升华的悲剧和个人感情的损毁,而纯粹是一个正常人类面对一个非常无语的现实的反应。更确切的表达是憋屈和窝火。

这个憋屈和窝火,他需要用“演”来掩盖吗?基本不需要。如果他跟钟会抱怨刘禅,抱怨诸葛瞻,抱怨邓艾,抱怨黄皓,抱怨那些乱说乱写的神棍,说不定还甚得钟会之意。当然姜维也不是喜欢抱怨的人,但至少这个委屈他不用特别装。

亡国丧家之痛他也是有的,正常人都会有。这个他需要装吗?我觉得也基本不需要。说实话,他要是看起来一副“这傻逼国家早就该灭了钟将军我投降你是得偿所愿啊”的样子,钟会不更怀疑他才怪。这根本不是一个正常人类的反应。我觉得他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是个人都明白。要是写文写谈恋爱他这样还能讲得通,不支持CP还要这么写的简直是自己抽大嘴巴子把所有人物都当傻子。

所以从个人情感上,姜维不需要装什么,只要该如何如何就行了。我投降了亡国了就是悲痛嘛,皇帝不行我就是不爽嘛,你钟会要是连这个都接受不了,就这智商已经看不懂手表了,还一起谋反个屁,还不如提前自杀,还能落一个忠臣功臣美名。还能在事情败露之前一起殉情。

在个人情感基本不需要压抑的情况下,他又要和钟会耍诈什么的,那根本谈不上演戏,不就是公事公办,玩策略嘛。反间计之类的算“演”吗?大概也能算,但是这就完全是一个决策问题和保密系统建设问题,根本不涉及到个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说“影帝”和“演”,多少有点投入感情,至少也是得让自己“信了”的意味。但是在这个叙事角度下,姜维不存在这个问题。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证自己和心腹不泄密,不走漏风声。这需要什么“影帝”技巧?姜维又不是街头八卦大叔大妈,知道一点事情都藏不住的人。

所以我一直觉得啊,如果能搞清楚这一层逻辑,还坚持论证姜维是演戏骗钟会的,其实内心暗搓搓是支持CP的?


第三层分析:

其实第二层就差不多说到了点子。但是我已经被人盖章CP粉,而且又萌这种搞事情的货们,不搞点事情夹杂点私货我怎么过意的去呢?再说还有一个之前留下的问题没回答,于是我还要多说几句。

开头列出来的考据我觉得对他们两个人的动机和想法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尤其是第三篇,可以参考一下,我不多说了。

当然这里涉及到姜维到底要不要复国,我后面会提。

我要说的是一件事,就是人物的流动性问题。

让我再吐槽一下啊,我就特别不能理解一件事,有的人坚持认为并且实践一个主张,就是一个人,从成年开始,此后他所有的一切的性格想法思维能力行为模式都一成不变直到最后入土为安把这些都钉在棺材板上。

虽然这话很损,但是我还是要说,要这样的话,你唯一活着的意义就是证明人类有活着的天然权利。

最神奇的是这种坚持人不变的人还特别喜欢搞年龄刻板印象,就是一到多少多少岁就该或者一定会如何如何。

就,求求你去医生那里看看脑子?

有些人一黑起谁来恨不得把八十岁老头两岁尿炕的黑历史也翻出来说,你们有意思没有意思?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一个人物在历史上记载精分?因为他就是精分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物年轻时候和后来变化差距之大,有时候是难以想象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受,我是有的,我翻出我高中时候的日记或者文什么的看,都觉得……(此处省略一千字骂人话)。

话说回来如果你翻出你很多很多年前的东西还觉得好棒啊我当时比现在状态好多了……

……R.I.P.

我说这些不光是要骂人,更重要的是我要说人物流动问题。

人物是流动的。人物不但在岁月长河里是会变的,在短时间内也是会变的,尤其是涉及到重大事故。我记得很清楚有个人说,她外公生病家人想去看,她就很不赞同觉得会传染会死人为什么要去,反正也没希望了;但是外公去世了,没见一面的子女痛哭失声,她又意识到,生离死别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是很残忍的事情,甚至为了这亲情被传染也值得。但同时她还是能理解担心传染的心情,同时也更能理解那些不怕传染而非要去最危险的地方和亲人爱人在一起的行为。

这才是真正的人性。担心被传染自己保命要紧和为了亲情不惜被传染,是同时存在,同时成立的。

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人的矛盾心理性格和行为是同时存在的,一个人不但在其成长过程中前后不像同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时刻甚至随时随地和自己矛盾

如果不能认清楚这两个前提,一切讨论都没有意义。认可这两个前提的意思就是,姜维没有一个预设的未来,他不需要按照那个预设刻板印象式的前进,他的计划只是战略目标,而他践行的是战术。

甚至即使他按照一个既定目标去做事,中间也有可能发生各种逆转。就像他从沓中逃到剑阁的过程中,有过几次回兵一样。这不是一个单线路的行程。所以这样会产生很多看似矛盾的现象。

那么在这一层讨论当中,“演”是什么意思?

其实就很清楚了:走一步看一步,和自身的矛盾交流并进行取舍。

这个时候说他“演”,这样的语言使用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一种站在局势之外对局势之内的人的苛求和不理解,是对人所处的矛盾有意或者无意的忽视。

我觉得我对姜维的理解和大众理解最大的不同是,在我看来姜维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

这个自我不是自我中心,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非常圆满的自我(参考我分析文写的自我实现),向外扩散侵略气息的一个状态。

圆满的自我不会自怜不会自怨,不会鼠目寸光,这样的人可以胸怀更加宽广的东西,因为他无所畏惧(安全需求实现),自尊自信(被尊重需求实现),也能够平衡和社会的关系(社交需求实现)。

姜维不是自我牺牲和压抑来成就国家大义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国家大义这些东西,是他满足了所有的需求之后,最后要完成的自我实现;他不是大汉的工具,大汉是他的自我的一部分。

与传统叙事完全相反的姜维,才是我真正要表达的——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个人超越社会价值的状态,所以才能有大汉灭国他还坚持不懈的神奇脑洞。

很简单啊,从纯粹精神层面来说,大汉不是那个无能的汉天子的,而是他姜维的。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不但没有为大汉牺牲什么,反而是大汉的被迫“牺牲”,成就了姜维这个人。

那就有人要说了(……?),但是之前说姜维的薛定谔的复国……

薛定谔的猫,我解释一下,说的是粒子不可观察性(……)。就是你要观察测量就等于人为施加了影响,观察到的东西不准;如果你不观察,又不知道发生了啥。

这又让我想起一个悖论,叫做难拿的箱子。细节我就不贴进来了蛮长的,可以点开链接自己看

我稍微有点跑题,但是我要说的是,姜维的复国,就是一个不可观察系统,也是一个悖论。

姜维真的有计划复国吗?他自己都未必很清楚;计划可以有,但是怎么实现,那是不知道的。

如果说有机会他想不想?肯定想。就算是复国的策划是蜀中父老给他编的,那我觉得也不是空穴来风。这种亡国大将的故事有的是,我知道的这种脑洞过大的故事可不算多,还有一个类似的是太平天国的李秀成,而且说不定也是受了姜维的启发。

这故事能跑到他的头上,而且不是经过后世多年的演变,而是当时活着的人就有此说法,和这个人的特点是有关系的。我估摸他就是给人一个这样的感觉,才会盛传这样的说法。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说白了就算他真的有一封密信什么的,大家估计都不信。

但是这是假设有机会,那么有没有机会呢?

暂时还没有。至少没有到他可以实际行动的时候。

姜维身为降将,虽然被动,但是从记载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积极参与了这次谋反。就算裴注都不算吧,还有钟会想要授予他五万精兵的想法。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考虑,姜维至少得有基本的配合,才能有这个计划,不然钟会也太疯逼了一点。

姜维配合这个是什么概念?他如果真的带着兵打出去,然后钟会在内部忙活好了他的一亩三分地,再带兵支援,又是怎样的局势?

不知道。历史不能假设。不过很多科幻都是脑内做实验写实验报告,那历史小说也不妨脑内演进历史。

其实姜维还可以有一个诉求,除了复国和真心帮助钟会自立之外的第三选项,就是复仇。复国不可能的话,至少要把你魏国搞成一团糟。钟会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此时不搞事更待何时!

他已经六十二岁了,就算是不兵败身死,他还能活多久?而且看起来他有很严重的胆囊炎或者胆结石估计以后也是个事儿。钟会自立成功不成功,汉复国的话会怎么样,其实他都不一定看得到了。

说到最后,此时此刻,姜维第一没有板上钉钉的和钟会必然你死我活的计划,第二就算有计划也没有实施计划的条件和能力。开头引用的分析文很清楚了,他就算带兵平了乱兵,也不可能当场杀了钟会,因为这才是他计划的开始阶段——这场大戏其实刚刚开场,可惜落幕的太匆忙。所以所有的可能性都成了悬案,吊在人们头上,一千八百年,供人们猜测和凭吊。

那么到这里,除了灭国之痛和不甘心之类的人之常情外,他还有委屈吗?

没有,我甚至觉得他很爽。大汉在精神层面上属于他,也就是说,其实它灭不灭,并不对姜维造成致命打击。那只是他的一部分,没了自然会疼,但是不会把他打垮。他甚至又有了新的目标,并且可以为之斗志昂扬。玩这么一把大的,充满不确定的赌局,说不定能够激发姜维的斗志——他在沓中屯田的时候说不定才是委屈的,但现在,属于他的舞台又回来了。

那么如果非要说他影帝,他能“演”什么?如前文所说,走一步看一步,伺机而动。他和钟会就算最终目标不同,但其实这不重要,因为那个最终目标太遥远,已经不纳入他的考虑范围。此时此刻他和钟会是一条心的,至少共同的目标都是对付邓艾,对付魏将,对付司马昭,并且根据情况的变化对付魏国。

这里我要插一句,钟会的谋反,也是这么走一步看一步的,而且必须走一步看一步,绝不是上来就计划自己要怎么当皇帝。何况他要当皇帝,连个皇后都没有,总不能拉上姜维当皇后(咳咳。

在两条线路都不确定的前提下,他们只能步步为营。姜维要做到什么?无非争取钟会的最大信任,至少在这个阶段,这样就够了。而这不需要演技,更多的是需要他进行全情投入的本色出演——把自己全部投入进去,因为这就是他要做的事情,他心甘情愿,乐在其中。他没什么可压抑的,没什么可委屈的,为什么需要装?这岂不是脱裤子放屁费二遍事。他的“演”只有临场发挥,小心谨慎,同时释放自己的才华和能量。他的演既然没有剧本,也就没有限制。就算非要说他演戏,也不过是在说,他处于那样的局势里,不能彻底按照自己的意思来,需要配合钟会和其他局势而已。至于其他的那些苦情戏,我觉得都是没有的。

综上所述,我说他对钟会真心实意,不光是从CP角度来说,更多的也是他们此时此刻确实目标一致。这样说来,他对钟会真心实意,和他所谓的复国计划,这一对矛盾,其实就是不矛盾的,它们完全可以并驾齐驱,成为另一个薛定谔的系统。这就是人固有的矛盾的一个体现啊。

至于那之后的阴谋也好,诡计也罢,都是后来的事情了,那是人物流动性的矛盾范畴。

但这些矛盾,都是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的局限所致,但也是人的才智和精神之所在。你要是想去掉这些矛盾,就是去掉了他们作为人的本质,也去掉了一些最为核心最为有趣的可能性。

说实话,人要制定长期计划是好的,也是对的,但是我的一些经验和读书的体会告诉我,人看不了那么远。你的计划好也罢坏也罢,有希望也好绝望也好,很快就会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

这道理我相信钟会懂,姜维也懂。他不需要在瞬息万变的时局里面固步自封,提前设定一个什么未来的结局,然后按照那个按部就班地“演”。这不是一个正常人类的思维方式,更不是姜维这个聪明完满的人会做的事情。我还是那句话,如果用一个人身处于局势当中的思维,而不是事后诸葛亮,从结果推过程,才能彻底看懂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逻辑。


最后,说一千道一万,要分析人物,就得自己先当个人,把历史人物也当个人,有点同理心,有点代入感,别每天站在“大局”角度指点江山,就什么都能看懂了。

标签: 姜维分析
评论(16)
热度(55)
  1. 共1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
此lo不再更新,已经转移到AO3。请在置顶贴内寻找链接。
< >
© 已弃用转凹三 | Powered by LOFTER